弘扬中华姓氏文化,传承千年家族遗风

时间:2018-3-21 来源:电子家谱 作者:叙谱官网

玉姓,是未被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还是傣族四大姓之一,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百四十八位,族人多以洛阳、郁林、南郡、伊犁、察哈尔、辽东为郡望。

玉氏人口不是很多,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很普遍,在南宁市分布主要有:良庆区玉洞村(大沙田)青秀区刘圩镇、那蒙村、三来村、那崛村,江南区吴圩镇光明村,邕宁区中和镇周禄村的柳坡、坛青坡、六肚坡、周流坡等地。此外,还有那楼镇的那头村、那缘村、那盆村那逸坡(有两千多人)、周城村等,还有玉林市山心镇石柜村分布有玉姓人家。另外,梧州市的藤县,钦州,崇左的扶绥、大新、天等,百色的靖西、西林、江城,横县等地区也很多,许多玉氏族人以村或屯为单位聚集居住。

得姓始祖:颛顼、公玉带、黄宏、玉速阿剌、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玉和(张玉和)、王建。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相传上古颛顼帝之后有玉氏。

传说,颛顼帝姬乾荒(高阳氏,公元前2513~前2436年在位)的后裔子孙中,有玉氏,但其源流不清,史籍缺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掌玉玺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朝堂上负责掌管玉玺的大夫,称“玉尹”,多为历代君王的亲信所是。

在玉尹们的后裔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玉氏、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齐南人公玉带之后,改公玉氏为玉氏。

在史籍《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齐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东行封泰山时,准备在奉高古谢过城之地(今山东泰安泰山区西城区)设一明堂。古人认为,明堂可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可是,汉武帝以及身旁诸臣却不知晓明堂设置上的制度。

在大家彷徨之际,有故鲁国公族之后、齐南人(今山东济南)公玉带进献“明堂图”,以佐帝王置用,史称“汉明堂”。

制度,在古代是指祭祀所用的规格、法令、礼俗等典制。

在公玉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壮族,出自唐朝时期壮王黄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根据文献《少数民族姓氏来源》中的记载:

壮族玉氏为唐朝时期皇帝赐姓。其起源自于当时有一位壮族首领黄宏率部开采玉矿,并将上好玉石进贡给朝廷,得到了唐高宗李治(公元650~683年在位)的认可。

实际上,黄宏开采并进贡的并非经典玉石矿,而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即玛瑙,这在当时也属于“宝石”之列。

基于安抚边疆各民族的考虑,唐高宗特敕封黄宏为“玉山郡王”,后来他真的成为“玉山君王”,部落族人还立嗣建庙,其后人等遂以玉为姓氏,称玉氏,世代相传至今,今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环江县一带。

源流五 

源于回鹘族,出自唐朝时期回鹘卡热氏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卡热氏,是唐朝时期回鹘民族的一个分支小部落。“卡热”,是古回鹘语,也就是古突厥语“Kar”,汉义“雪、雪花”。

回鹘,本出古突厥卢尼文“Uyghur”,和维吾尔语是同一个词的音译,出自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部族的一个分支。原称“回纥”,到唐德宗李适执政时期(公元780~805年在位)改称“回鹘”。

回鹘曾一度作为突厥汗国的臣属,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位于漠北的回鹘汗国创建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其部落联盟以药罗葛氏为王族,部族大多驻牧在金山(阿尔泰山)、北庭、仙娥河(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等地。

至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被其从属的黠戛斯部所灭亡。回鹘汗国瓦解以后,部分部众向西迁往西域,而更多数量的部众则迁徙到中原地区。

向西迁徙之回鹘部众又分两大支,分别抵达今新疆和甘肃地区落居。其中:在新疆地区生息繁衍者,成为畏吾儿族先民之一,即今称维吾尔族;而在甘肃地区生息繁衍者,在和当地羌、氐、蒙等少数民族融合以后,成为尧呼尔族先民之一,即今称裕固族。

在历史上,回鹘汗国曾协助唐朝政府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一直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在回鹘卡热氏部族人中,有迁入中原地区者,亦有随大部签入新疆地区者,后以部族名称的汉义称玉氏、或雪氏,成为后世维吾尔族玉氏、雪氏之源,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回族,出自宋末元初的西域回回玉速阿剌,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玉氏,主要出自宋末元初的西域回回人玉速阿剌,他曾随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公元1162~1227年)在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与铁木真共饮班朱尼河水(黑河水),成为极少数拥有“答剌罕”(大蒙古汗国“专统兵马事”的武职官号)的开国功臣。

在玉速阿剌的后裔子孙中,多为元朝时期勋旧世臣家族,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称玉氏,世代相传,著名元朝时期的翰林学士、散曲家玉元鼎(西域人,居江陵),就出自该支玉氏。

另有一支回族玉氏,据说原为闪氏,出自元初重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咸阳王,公元1211~1279年),其后裔子孙后分贝冠汉姓为赛氏、纳氏、速氏、剌氏、丁氏、忽氏、沙氏、马氏、闪氏、米氏、保氏、哈氏等,其中的闪氏自称后来被赐改为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额玉特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的记载:

蒙古族额玉特氏,亦称额岳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鄂温克族额玉特氏多冠汉姓为玉氏、花氏、岳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大族王氏一脉,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王氏,原是朝鲜半岛的大姓,是高丽王朝(王氏朝鲜,고려왕조,公元918~1392年)的王族贵胄之姓。

朝鲜王氏始祖王建,字若天(약천),公元877~943年,原是后高句丽建国者弓裔的将领,家族是朝鲜半岛西南岸专门作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豪族,死后庙号太祖,谥号“应运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圣太皇帝”,后改“应运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圣大王”,葬于显陵。

朝鲜半岛的首个统一王朝新罗在经历近千年国祚之后开始国力衰退,全国各地都有叛乱兴起。王建是当时其中一支由弓裔领导的叛军的副将。王建智勇双全,在军中活跃非常。可是,由于弓裔对部下非常傲慢及粗暴,使他的部下拒绝再由弓裔领导,转而拥立王建。

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四年(高丽太祖元年,公元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为王,并定都于开京(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

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高丽太祖十七年,公元935年),高丽终于降伏了新罗国。不过,对后百济国的战争却打得很辛苦,双方经常争持不下。但是,后百济国很快陷入内乱,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高丽太祖十八年,公元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内乱灭后百济国,基本上统一了朝鲜半岛。

之后,王建致力于巩固国家的内部统一,抑制新罗时代地方豪强的势力,结束了国内的混乱局面,确立了府、州、郡、县的行政区划体系。对外,王建接收了部份被辽灭亡的渤海国遗民,与中国五代时期的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接受他们的册封。他还两度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建立友好通商关系,但是为日本方面拒绝。

后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高丽太祖二十五年,公元943年),王建去世,终年六十七岁。他开创了身后长达四百余年的统一的王氏高丽,在历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金吾上将军李成桂(이성계,李旦,字君晋,公元1335~1408年)推翻了王氏高丽政权,在当年农历7月16日于松京(今朝鲜开城)寿昌宫自即王位,史称“太祖康献王”。

当时,李成桂以个人名义向明朝政府上表,称高丽国王昏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王位。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1398年在位)见奏后,口气冷漠地说道:“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禑,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

不久,李成桂拟定了两个国号,分别是“朝鲜”、“和宁”(其父李子春就仕之地,今黑龙江双城),请明太祖决定。明太祖认为“朝鲜”是古名,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以“朝鲜”为新国名,赐予王室服饰、匹料。但明太祖又以李成桂“顽嚣狡诈”为由,并不正式册封赐印,只是将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

随即,李成桂开始大肆清除半岛境内原高丽三代王即禑王(王禑,公元1374~1388年在位)、昌王(王昌,公元1388~1389年在位)、恭让王(王瑶,公元1389~1392年在位)等的残余势力。

被迫害的原王氏贵胄一族在高压政治下纷纷迁逃,并改姓氏以避难,其中有加一“、”变“玉”者,有加一“人”变“全”者等,其朝鲜玉氏一族由此诞生,皆世代相传至今,仍以高丽太祖(神圣大王)王建为得姓始祖。

源流九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弟兄俩张玉刚、张玉和,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传,在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率三十万大军扫北时(公元1400~1403年),明军与北元军激战频乃,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人口凋零。

当时有弟兄两个张玉刚、张玉和被迫逃难,相互不忍分离,遂改名为张刚、玉和,结伴来到今河北省的邯郸市永年县姚寨村落籍生息,传衍下玉氏一族。其中的玉和(张玉和)就是该村玉氏一族的始祖。

 

源流十

源于满族,出自满族哈斯呼哩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满族中的玉氏,传说来自满语“Hasi”(哈斯),族人自称哈斯氏,汉义就是“玉”。

哈斯氏,实际上全称为哈斯呼哩氏,亦称哈呼拉氏,满语为Hasihuri Hala,世居伯都讷一带(今吉林松源),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哈斯呼哩氏多冠汉姓为玉氏、韩氏、哈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傣族,出自女性氏族社会特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傣族中的玉氏,是傣族四大姓之一,出自女性氏族社会特征。

在古代,傣族人有名无姓。凡婴儿出生后,家长通常按其性别进行排行序列取乳名。男性称为“岩”即“岩××”,女性则称为“玉”即“玉××”。如果是贵族子女,则以“召”代替“岩”,以“喃”代替“玉”,即男性叫“召××”,女性叫“喃××”,示以与平民的区别。

傣族男女名后的字,多依其父母对子女的心意而取,如男性“岩”后若取“罕”(金子),表示父母有惜子如金之意;女性“玉”后若取“香”(珍珠),则表示为此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此外,还有标示婴儿外相特征、出生时辰、出生地点、家庭地位等乳名的。

傣族人的名字除了乳名外,通常还有学名,其长大当了和尚者还有法号和僧名,但学名、法号、僧名等在家中一般不常用。

在傣族社会中,“玉”代表了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属于图腾崇拜。随着社会进步和与汉族的文化交往,傣族社会逐渐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家族姓氏的采用,而“玉”代表了古老的氏族起源,是纯洁、美丽、美好的象征,因此为一种广泛采用的姓氏,是民族群体文化的表征。

快去分享吧!
来源:电子家谱 作者:叙谱官网
姓氏资讯更多
寻祖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