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扶风、河南、清河、豫章、孟连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吉林省的吉林市永吉县、江苏省的常州市溧阳县、浙江省的绍兴市、湖北省的襄阳市、湖南省的岳阳市汨罗县、江西省的赣州市等地。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夏商时期楚国鼻祖芈穴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芈穴熊,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部族先祖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称熊姓,繁衍发展了一个罗氏部落,与楚国君主世系的熊姓属于同姓同祖,史称“罗系熊姓”。
在史籍《世本》中记载:“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罗氏,子爵,熊姓,曰祝融之后。”祝融氏,是上古颛顼帝姬乾荒(高阳氏,公元前2513~前2436年在位)之后,说明罗系颛顼系祝融氏吴回的后裔,和荆楚部族同一祖系。
罗系熊姓,其在史籍《春秋左氏传》中杜预所注:“罗,熊姓国。”在史籍《罗府君别传》中记载:“罗,荆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姓焉。是则熊姓又似出芈姓也。[张澍注:]‘盖楚君皆以熊为号,疑熊姓,楚所分也。顾亭林以罗为芈姓,非是。’”在史籍《路史·国名纪丙》中也记载:“罗,熊姓罗也。濮、罗、归、越、夤、滇、麇、麋、芈蛮,皆芈分也。”这些记载都明确地指出罗氏本姓熊,是芈姓分支穴熊的后代。可见罗氏源自熊姓,系荆楚部族的分支。
荆楚部族的先祖为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始称芈姓,芈季连的儿子叫芈附叙(芈附沮),芈附叙的儿子叫芈穴熊,其后裔子孙成为了周王朝时期荆楚国君熊姓以及罗子国君熊姓的主要渊源。据此,说罗氏是颛顼之裔,或祝融之裔,或楚之分支,都没有问题,只能说是和荆楚部族同一祖系。至于说罗氏是芈姓也好,熊姓也好,原也一致,因熊姓来源于芈姓,此无任何抵牾之处。
夏商时期,罗氏部落是芈穴熊的一个分支,当时芈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今河南新郑)和熊山(今河南郾城)的时候,罗氏部落便活动于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罗山,故而称“罗氏部落”。史籍《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罗山,大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在史籍《清一统志》中记载:“隋县治在此山下,因以名县。”
在史籍《路史·国名纪丙》中记载:“罗,熊姓罗君也。[注:]‘故信阳有罗山。’”罗氏部落最早在罗山,罗山即因罗氏部落曾活动于该地区而命名的,其罗山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置为罗州,今为河南省的信阳市罗山县。
在史籍《左传·昭公五年》中记载:“楚子以馹至于罗汭。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汭,次于莱山。[河南志谓:]‘罗汭在罗山县,莱山在光山县……当以《河南志》为是。’”指出罗山就是古罗汭,为古罗氏部落之地。所谓罗汭即今罗山县东部的竹竿河,古称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掘山,北流入淮水。
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通道,是古罗氏部落人以罗捕鸟最优越的地方。该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罗氏部落族人每于春秋两季的夜晚在山冈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周围再围以围网,那成千上万的鸟群,纷纷朝着篝火猛冲俯扑而来,都撞落在篝火的四周,大多都羽落翅折头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挣扎。没有死伤的,则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晕头转向,向四周乱窜,结果都撞入周围预设的大围网之中,篝火周围便铺起一层厚厚的鸟类尸体,个别振翅欲飞的鸟则被人用棍挥舞击落在地,罗氏部落往往满载而归,成为人们的佳肴。
在夏商时期,人烟稀少,森林更为稠密,鸟类更加多,罗氏部落的捕鸟收获多若如今的十倍,对以鸟肉来维持季节性的生活,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罗氏部落族人活动的范围,到达今湖北省的罗田县,罗山与罗田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麇集的优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罗氏部落田猎鸟兽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武丁子昭时期(商高宗,公元前1325~前1266年在位),大肆征伐原属于故夏王朝的残余荆楚部族势力,罗氏部落是荆楚部族的一个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于是随着荆楚部族躲避而西迁。当荆楚部族迁到今陕西渭水流域的荆山、楚水时,罗氏部落也迁到荆楚北面的罗山、罗水,即今甘肃省的正宁县罗山,其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罗川水出罗山下,西南流入宁州界。隋以此名县。”
正宁县的罗山,系子午岭西来的一座山脉,正位于陕、甘交界处,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古鄜州(今陕西富县)南部东流入葫芦河。由于古罗氏部落族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和水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为罗川县。这个罗山、罗水,正靠近姬周部落的祖先姬庆节所居住的邠地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遂共同联合以抵抗殷商。在古代十巫中的巫罗,就是古罗国的首领,他又是巫师,与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彭水一带(今甘肃彭阳)。到了周武王灭殷商时,封罗氏部落首领熊匡正为子爵,正式成为西周王朝的属国,而第一代罗子国君主熊匡正还就任了西周王朝王室夏官府司的第一任罗氏官,负责“掌罗乌鸟”。
但由于罗子国距离西周镐京京畿(今陕西西安)较近,所以西周王朝便侵迫罗、荆二国,罗、荆二国便越过秦岭沿着淅水南迁。当荆子国迁至淅川丹阳(今河南淅川丹阳镇)时,罗子国也沿汉水南迁至荆山西北的房邑(今湖北房县),后依附于荆子国。在史籍《姓考》中就记载:“罗国,即房州地,后灭于楚,以国为氏。”在史籍《姓解》中也记载:“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
罗子国后又再向东迁徙,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当地平原沃野,是罗子国人大力发展农业的优越环境。《水经注》:“夷水……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证实了罗子国所在地确在今湖北省的宜城县罗川城一带。
到了春秋初期,正值荆武王熊通(公元前740~前689年在位)强盛,荆子国向汉水以东和以北发展势力,罗子国首当其冲,便遭荆子国不断的侵凌。周桓王姬林二十年(荆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700年),荆子国兵伐绞国,“荆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注:]‘罗国在宜城西山中。’”次年春,荆莫敖屈瑕伐罗,师行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这次罗、卢两国乘荆子国以大国自骄,座痹无备,狠狠夹击荆军,把荆子国打得大败,主帅屈瑕自缢,其余将帅皆被俘,关押于冶父山(今安徽庐江),使荆子国损失惨重,可见当时罗子国的势力还很强大。
但荆子国毕竟是个大国,到了周庄王姬佗七年(荆武王五十二年,公元前690年)“其后,荆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罗子国就此被荆子国所灭,否则荆子国决不能越过罗子国去攻打随侯国,也不能越过罗子国去攻打邓侯国。所以,荆子国在灭亡了罗子国之后,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罗子国灭亡的具体原因,据东周王室卿士姬富辰(公元前?~前636年待考)在进谏周襄王姬郑(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时所说:“昔鄢之亡由仲任,罗则季姬,是皆外利离亲者也。[注:]‘季姬,姬氏女,为罗夫人而亡其国也……外利,行满腔热情僻求利于外,不能亲亲以亡其国也。’”那位季姬,为罗子国君主罗乙君熊万通的夫人,是汉水东岸诸姬某国君主的女儿,与罗子国联姻,含有共同抵抗强楚的目的。至于把罗子国亡国的原因归咎于季姬这位妇人实在过分,那是儒家的说法,但罗子国曾因胜荆楚而骄,发展为骄奢淫佚,不能团结群众,却是其亡国的主要原因。
罗子国亡国之后,王族贵胄以及部分国人便由熊姓改为罗氏、或称罗侯氏,以念故国。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就记载:“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其后号罗侯氏。”在史籍《姓解》中也记载:“罗侯,即上罗国子孙,为楚所灭。有国日,尝封侯者,又自称罗侯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亦记载:“罗侯,罗君之后,支孙我廿。其国在宜城山中,后迁枝江。”
国亡后以祖名、国名为姓氏,是周、秦时期所有亡国、失邑之君主、大夫们的后裔子孙所惯行的通例。也有国人以先祖芈穴熊的名字为姓氏,称穴熊氏,后省文简改位单姓穴氏、熊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荆武王灭亡了罗子国之后,为了在北进时防止遭到罗子国遗民的复仇干扰,于是便把罗子国的遗民都迁到丹阳附近的枝江地区,其目的与役使罗子国人修筑丹阳城有密切联系,罗子国人此时已成为荆子国的一个附庸了。
到了荆文王熊赀时期(公元前689~前676年在位),将都城由丹阳迁都于郢城(今湖北荆州),因罗子国人皆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荆文王又将罗子国的遗民都迁到湘水之阴的汨罗(今湖南汨罗),罗子国故址在今汨罗县西北八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一带,尚留有断续的城垣和护城河遗迹。
罗子国后来的活动范围在麋子国南面今汨罗江流域。由于罗子国人的关系,把一条无名溪江改为罗水。罗水是先因罗子国所在而叫罗水,罗水流入湘江处叫罗渊,因位于罗水与罗子国故地,当地才称作罗县。其实,罗水源出巴陵县葛藤尖,即今湖南省岳阳县渭洞乡桂峰村葛藤尖。罗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经罗汭,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罗水,以上通称卢水,八十八里至汨罗县红花乡双江村的小江口入于汨水,才合称汨罗江,“夏时涨水,深约二丈有奇,面阔约三十丈;冬时涨落,不通舟楫。”罗汭的名称,系罗子国人活动之地,并非“周环罗列”而名。
在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一座汨罗山,又称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子国活动地域而名。罗子国以北就是古麋子国的活动范围。到战国初期,楚国于今湖南一带置黔中郡,而罗、麋等附庸国宣告终结,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期,罗子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当时“豫章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朝时期,都是大姓家族,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域各地。
当罗子国被荆子国所灭时,还有很大一部罗子国人不愿降服于荆子国,分散六个部分进行迁徙:①一部分国人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公河流域,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当地的暹国,便合称“暹罗国”,即今泰王国的主体,成为了泰族的先民之一。②一部分国人和卢、庸两国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成为板楯蛮七姓中的罗氏主体,后来多成为土家族先民之一。③一部分国人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后世彝族中的大姓罗氏。④一部分国人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先民,罗氏由此成为布依族中的大姓群体。⑤在罗子国人被荆文王徙至湖南省的汨罗后,在当地定居过一段时期后,越过罗霄山脉抵达江西,罗霄山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部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建立了罗甸国,成为“罗番”的先民之一,其历史几乎贯穿贵州省的整个发展进程。⑥还有一部分国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成为当地瑶族十二姓之一的罗氏大族,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龙胜县白水乡就记载有罗道门、罗行、罗竹奉等瑶族先民。
至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罗甸国主罗阿察和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其在史籍《八番顺元诸蛮夷官》中则记载:“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遏蛮军安扶使罗笃归降,廷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为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
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曾在汨罗县发掘,发现城垣东西十万米,南北宽四十万米,城北廓保存较好,墙基宽十四米,高三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内西南部有长二十五米、宽七米的土台,堆积有筒瓦、板瓦及绳纹陶片。城赴东面有文化遗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绳纹鬲、豆、罐及一些绳纹硬陶片等。从出土的陶器的质地、器形、纹饰来看,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基本一致,城址的时代当属春秋战国时期。与罗子国迁此立城的历史吻合。
附_穴熊后代罗子国君主世系:
第一世:罗郐公熊匡正,罗孝公熊杏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年(公元前1119年),因镇守宜城(今湖北襄阳)有功,敕封宜城侯,子爵,封国罗川(今甘肃正定),建罗子国。
第二世:罗宣公熊奕芳。
第三世:罗定公熊祥德,荫袭卫守计推官。原配刘氏,次娶章氏、梅氏。
第四世:罗代公熊隆,沿汉水南迁罗子国至荆山西北房邑(今湖北房县),袭扬州卫守。原配周氏、次娶乾氏。
第五世:罗文公熊安,世袭子爵。
第六世:罗德公熊贤,世袭子爵。
第七世:罗昭公熊操,世袭子爵。
第八世:罗真公熊进贤,世袭子爵。
第九世:罗介公熊顺,世袭子爵。
第十世:罗庄公熊璇,世袭子爵。
第十一世:罗景伯日熊通,世袭子爵。
第十二世:罗世伯熊赞,世袭子爵。
第十三世:罗静公熊善,世袭子爵。
第十四世:罗还公熊洪统,静公长子,世袭子爵。
第十五世:罗平公熊和,世袭子爵,固守城廓。配陆氏
第十六世:罗文武公熊班,世袭子爵,周桓王姬林壬午年(公元前699年)率罗军在“荒谷之战”中击败荆军,逼死荆莫敖屈瑕,囚其群帅于冶父。
第十七世:罗幽公熊震,世袭子爵。
第十八世:罗公熊博吉,世袭子爵。
第十九世:罗太公熊尊,世袭子爵。
第二十世:罗桓君熊晖,世袭子爵。
第廿一世:罗惠君熊缙,世袭子爵。
第廿二世:罗敬君熊屏,世袭子爵,自傲张狂、骄奢淫佚,国势开始衰败。
第廿三世:罗研君熊家斯,世袭子爵。
第廿四世:罗乙君熊万通,世袭子爵,周定王姬瑜乙丑年(公元前595年)楚国为报荒谷之耻,大军侵吞罗子国,罗子国灭亡。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东汉时期大将军窦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扶风窦氏家族,是夏王朝缔造者大禹姒文命(公元前2205~前2198年在位)的后代。
在夏王朝国君姒相(公元前2146~前2116年在位)被篡夺夏政的任寒浞(公元前2136~前2076年在位)杀害后,其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今山东济宁),生下了遗腹子姒少康。后来姒少康恢复了夏王朝(公元前2076~前2058年在位),史称“少康中兴”。姒少康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姒无宇(字伯杼),次子名叫、窦龙,为窦氏之始,仍然居住在有仍。
后来姒无宇即位为夏帝抒(公元前2057~前2041年在位)。
而窦龙的后代则发展为少数民族氐族,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河北、四川一带。
到了西汉时期,清河郡观津(今河北武邑)的窦氏家族出了一个皇后窦猗房(公元前?~前135年待考),她是西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的妻子,号称“孝文窦皇后”,西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的母亲,号称“窦太后”,她一直把持朝政到西汉武帝刘彻执政早期(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清河窦氏家族也因此大兴,逐渐形成望族。
窦氏家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逐渐在扶风、河南两大郡发展成为望族,因此,窦氏也称扶风望、河南望、清河望。
到了东汉后期,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名叫窦武,字游平,公元?~168年待考,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他是两汉之际大司空窦融(字周公,公元前16~公元62年)的玄孙,定襄太守窦奉之子,著名外戚、学者,年轻时以经术德行而著名,名显关西,与刘淑、陈蕃合称“三君”。
东汉桓帝刘志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窦武因其长女窦妙(公元前?~172年待考)被立为桓思皇后,于是窦武以郎中迁越骑校尉,受封槐里侯。
东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窦武官拜洛阳城门校尉,负责都城治安,任职期间辟召名士,所得两宫赏赐,也都捐助给太学生,得到了士大夫们的拥护。
东汉灵帝刘宏继位(公元168~189年在位),窦武官拜拜大将军,辅佐朝政。窦武自从辅政后,便常有翦除宦官之意,太傅陈蕃(字仲举,公元?~168年待考)也素有此心,二人在朝堂会议时,陈蕃悄悄地对窦武说:“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在先帝时就操弄国家权柄,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百姓纷扰,罪祸就是他们。现在不诛杀曹节等人,以后就难办。”窦武非常同意他的想法,陈蕃大喜,用手推开座席而起。
于是,窦武招引亲信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又征召被废黜的名士李膺、刘猛、太仆杜密、朱寓等,齐集朝廷,邀请越巂太守荀翌为从事中郎,征召颍川陈寔为掾属,共同商定计策。天下士人闻风没有不振奋的。
当年农历5月日食节,窦武借此为由,请求太后窦妙诛除宦官,并先下手先诛杀中常侍管霸、苏康,还要动手杀曹节等人,窦太后犹豫未决,拖延了时间。农历8月,刘瑜写信劝窦武、陈蕃立即动手,以防意外之变。窦武马上着手准备,罢免了黄门令魏彪,以亲己的小黄门山冰代之,将狡猾的长乐尚书郑飒关进北寺狱。陈蕃建议立即杀了郑飒,窦武不同意,命令山冰等人审问之,供辞连及曹节、王甫等宦官,窦武打算将其一并上奏收捕。
是夜,窦武归府住宿时,宦官朱瑀得知消息,偷看了他的奏章,骂道:“宦官放纵非法的当然可以杀。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呢,何以应该一起族灭?”因此大呼喊道:“陈蕃、窦武奏请太后废帝,这是大逆不道!”在晚上立即召集他的亲信强壮有力的长乐从官史共普、张亮等十七人。曹节听说后,惊慌失措,于是挟持汉灵帝,关闭宫门,胁迫尚书官属写诏,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收捕尹勋、山冰等人。山冰怀疑,不接受,王甫于是杀山冰及尹勋,并释放了郑飒。接着劫持窦太后,夺去玺书。并使郑飒等持节收捕窦武等人。
窦武大怒,不奉诏便驰入步兵营,射杀使者,并召集北军数千人屯于都亭下,对军士下令:“黄门宦官反叛,尽力诛杀者封侯重赏。”
而同时王甫则矫诏令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假节,恰封时任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字然明,公元104~181年)刚刚率军回师,不明状况,结果被王甫利用,命其与周靖率五营军士讨伐窦武。深夜,王甫率领虎贲、羽林、厩马刍、都侯、剑卓戈士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门,与张奂的部队会合。
次日早晨,两军对阵于阙下。王甫的军士逐渐增多,对窦武之军喊道:“窦武反,你们都是禁兵,应当保卫宫省,为什么跟着反叛的人呢?先投降的有赏!”东汉时期的那些营府军士素来畏服宦官,到了中午,窦武手下兵将几乎都散光了。最后,窦武众兵被围,自杀身亡,被枭首于洛阳都亭。随后窦氏宗亲、宾客、姻属都被杀害,家属被流放遥远的日南郡,窦太后也被软禁于云台,史称“窦武之难”。
当时,曾任窦武大将军府掾属的胡腾,因独自为窦武殡敛行丧,因此也被禁锢。窦武的孙子窦辅,后来经胡腾和令史张敞一起帮助才得以生还。
窦武自尽时,窦武的两个儿子改姓迁逃,躲过一劫,便拆分姓氏“窦”字,分别改称为穴氏、卖氏,分头向江南逃跑。
事后,中郎将张奂了解真情后,懊悔不已。一直到了东汉献帝刘协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献帝方正式遣使,追悼并祭祀窦武、陈蕃等人,但当时远在江南的穴氏、卖氏二族却不知道,因此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族玉鲁氏部落,属于以部落汉义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满族玉鲁氏,满语为Yulu Hala,汉义“穴居人”,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穴氏、洞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芈穴熊、窦武。